2007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我看《認識媒體 人的延伸》第一部份的心得

請發表各位對《認識媒體 人的延伸》一書第一部分的心得~

發表方式:
1.點選文章內容 2.點選"回覆"鍵 3.於回覆內容中發表心得 4.並請註明發表者姓名

謝謝大家的參與討論!!

----------------------------------------------------------------------

5 則留言:

lkchou 提到...

秦女《認識媒體 人的延伸》第一部份的心得 960821

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
1960年代在一個資訊不甚發達的年代〈相較於今日的世界〉
他提出了〈全球村〉〈媒體及訊息〉等等先進於當時社會所能理解的概念
所以他被稱為「媒體先知」
在書中麥氏所界定的媒體不只是電視、電影等一般我們所認知的媒體
它擴大了媒體的內容,舉凡能傳達出訊息的媒介,像是我們熟之的電視、電影、廣播另外像是衣服、電燈、照片、公路等等
在書中他批判了了媒體是中立的假說,此派認為媒體無所謂好壞,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運用他
麥氏則認為媒體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模式
從印刷術到機械化的工業革命西方人養成了一種有秩序、線性的邏輯思考出現
但到了電的出現再到資訊電子化、溝通網路化、全自動設備不斷創新思考的模式
這樣的思考邏輯被打破了 很多的訊息再同一時間共同的出現
全場域的的思考邏輯 是在這樣情勢下產生的一種新思考方式

任何媒體都是們身體的延伸。例如汽車是腳的延伸
資訊的全球化 設備的自動 化則 像我們的感知神經延伸到四方
因為便利 所以我們的感知身經會因此受到影響


還記得一個電視畫面 一個太空人因為長久以來一直依賴電子計算機來計算 但在一次的太空任務中 因為機器失靈 因無法算出簡單的算式 結
果怎樣以忘記了 但或許這是麥克魯漢的擔憂 因為媒體是我們身體的延伸 一但我們過於依賴某種媒體時 其他的知覺就會被切斷

lkchou 提到...

育如

麥克魯漢在此書中闡述的主要概念是:提出「媒體即訊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媒體延伸了我們的身體、感官、意識,而本書的主旨亦是探討在我們的科技延伸之下,我們自身受到延伸的存在輪廓面貌並在每一項延伸之中尋找出理解的原則。對此,保羅·李文森:「中央無所不在;邊際無處可尋」新權力結構,提到權力分化(decentralization)的媒體時代,去中心化,這個時代的表徵。另外,從此書中,麥克魯漢發展了媒體四大律(tetrad):加強、放大(amplify)、淘汰(obsolesce)、重拾(tetrieve)、轉化(reverse)的功能性,使我們認識媒體的種種形態以及與人之間的延伸關係,並對媒體的針砭,提醒了我們身處於媒體的時代之間應如何覺知與媒體共處。

麥克魯漢在第一部分中先論述了他本身對於媒體的看法與見解,首先,媒體即訊息,任何訊息透由媒體迻譯後便有了強化的作用,在印刷文化(visual print culture)出現後所帶來的是畫一、連續、線性的思維方式;電的出現則是進整體化的結構與組態觀念。這樣的演化是由「序列化」向「同時性」發展。再者,論及「熱媒體」與「冷媒體」以參與度與涉入程度作為分辨準則,重點則放在沒有任何媒體可以獨存,只有在不斷與其他媒體交互作用下,媒體才有意識,方才存在。媒體不斷地膨脹下會進行動態的反轉,形成對人身體、感官及意識的奴役。在多種媒體的交互作用下,許多人已開始意識到這樣無意識的局面,產生了人與媒體間的危險關係,若沒有自覺媒體即自身的延伸(如同水仙花的神話)則會使得更多的感官產生麻痺。


作者揭櫫本書的目標,是去認識許多不同的媒體,去了解化所從出的種種衝突,以及它們所造成的更大衝突。媒體在迻譯的過程中會將地球、人類都造成單一意識的知覺,面對這樣的挑戰與崩潰,科技的變遷不只改變人的生活習慣,同時也改變了思想與價值判斷的型態。身處於這樣的時代,此時,那些能夠掌握領悟自己行動之意義,以及自身所處時代新知之意義的人。他是具有整體覺察意識的人,即具有保留判斷能力的人,要自己資訊極端靈通,並能有所察覺之人,才不致走向被
媒體奴役之途。


讀書會中周樑楷老師提到了麥克魯漢對媒體採取悲觀不信任的態度,「這焦慮的年代與電媒體的年代,同時也是無意識與漠無感覺的年代。更奇特的卻是,這竟也是意識到了無意識現象的年代...」。筆者認為麥克魯漢以為媒體是人的延伸這樣的判斷是本書的主軸中心,圍繞著這個重心出發,作者舉出的許多的例子看來,包括了他以喬伊斯的《芬尼根守夜》及艾略特的詩句,縱貫全書主軸有提示反諷印刷文字堅強悍衛者的意味。電媒體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作者認為不能忽視,徒然以
印刷文字的思維來解讀電媒體不能夠了解全貌,因此必須以整體的思維方式對媒體全面的分析,即在媒體的時代中,我們要先覺知到媒體對人的影響性,才能夠在媒體時代的洪流中找到方向。

筆者對麥克魯漢的論點:媒體即訊息、媒體是人的延伸採取贊同的看法,尤其從我們現在進入網際網路的數位化時代來看,不得佩服麥克魯漢的先知卓見,例如現在的電玩世界,虜獲無數人的生活,也「切除」了許多的感官與知覺,在意識的世界中,虛擬世界的種種感覺、寶物,取代了現實生活的感受與財富觀。然而在讀書會中我們談論到麥克魯漢的熱媒體與冷媒體的觀念在目前的時代中已大相逕庭,媒體的飛快的發展著,隨時代不同,媒體的功能性與重要性也不同,因此,筆者認為對媒體的解讀,麥克魯漢是分門別類的來述說,但以網際際路所創造出來的空間與時間,已經不能以麥克魯漢的冷熱媒體來思維,而應該是一種複合性的媒體,所以這樣的說法無法來探折目前的數位媒體,然而,面對數位化的時代,麥克魯漢所提到的整體、超然的態度來覺知仍值得吾人謹記於心,以「洞見」的思維來面對媒體的時代。

lkchou 提到...

《認識媒體》
育如

一、要旨:
麥克魯漢在此書中闡述的主要概念是:提出「媒體即訊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媒體延伸了我們的身體、感官、意識,而本書的主旨亦是探討在我們的科技延伸之下,我們自身受到延伸的存在輪廓面貌並在每一項延伸之中尋找出理解的原則。對此,保羅·李文森:「中央無所不在;邊際無處可尋」新權力結構,提到權力分散(decentralization)的媒體時代,去中心化,這個時代的表徵。另外,從此書中,麥克魯漢發展了媒體四大律(tetrad):加強、放大(amplify)、淘汰(obsolesce)、重拾(tetrieve)、轉化(reverse)的功能
性,使我們認識媒體的種種形態以及與人之間的延伸關係,並對媒體的針砭,提醒了我們身處於媒體的時代之間應如何覺知與媒體共處。

二、對問題的解讀
麥克魯漢在第一部分中先論述了他本身對於媒體的看法與見解,首先,媒體即訊息,任何訊息透由媒體迻譯後便有了強化的作用,在印刷文化(visual print culture)出現後所帶來的是畫一、連續、線性的思維方式;電的出現則是進整體化的結構與組態觀念。這樣的演化是由「序列化」向「同時性」發展。再者,論及「熱媒體」與「冷媒體」以參與度與涉入程度作為分辨準則,重點則放在沒有任何媒體可以獨存,只有在不斷與其他媒體交互作用下,媒體才有意識,方才存在。媒體不斷地膨脹下會進行動態的反轉,形成對人身體、感官及意識的奴役。在多種媒體的交互作用下,許多人已開始意識到這樣無意識的局面,產生了人與媒體間的危險關係,若沒有自覺媒體即自身的延伸(如同水仙花的神話)則會使得更多的感官產生麻痺。

作者揭櫫本書的目標,是去認識許多不同的媒體,去了解化所從出的種種衝突,以及它們所造成的更大衝突。媒體在迻譯的過程中會將地球、人類都造成單一意識
的知覺,面對這樣的挑戰與崩潰,科技的變遷不只改變人的生活習慣,同時也改變了思想與價值判斷的型態。身處於這樣的時代,此時,那些能夠掌握領悟自己行動之意義,以及自身所處時代新知之意義的人。他是具有整體覺察意識的人,即具有保留判斷能力的人,要自己資訊極端靈通,並能有所察覺之人,才不致走向被媒體奴役之途。

三、思維方式:
讀書會中周樑楷老師提到了麥克魯漢對媒體採取悲觀不信任的態度,「這焦慮的年代與電媒體的年代,同時也是無意識與漠無感覺的年代。更奇特的卻是,這竟也是意識到了無意識現象的年代...」。筆者認為麥克魯漢以為媒體是人的延伸這樣的判斷是本書的主軸中心,圍繞著這個重心出發,作者舉出的許多的例子看來,包括了他以喬伊斯的《芬尼根守夜》及艾略特的詩句,縱貫全書主軸有提示反諷印刷文字堅強悍衛者的意味。電媒體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作者認為不能忽視,徒然以印刷文字的思維來解讀電媒體不能夠了解全貌,因此必須以整體的思維方式對媒體全面的分析,即在媒體的時代中,我們要先覺知到媒體對人的影響性,才能夠在媒體時代的洪流中找到方向。

四、對作者論述的懷疑
筆者對麥克魯漢的論點:媒體即訊息、媒體是人的延伸採取贊同的看法,尤其從我們現在進入網際網路的數位化時代來看,不得佩服麥克魯漢的先知卓見,例如現在的電玩世界,虜獲無數人的生活,也「切除」了許多的感官與知覺,在意識的世界中,虛擬世界的種種感覺、寶物,取代了現實生活的感受與財富觀。然而在讀書會中我們談論到麥克魯漢的熱媒體與冷媒體的觀念在目前的時代中已大相逕庭,媒體的飛快的發展著,隨時代不同,媒體的功能性與重要性也不同,因此,筆者認為對媒體的解讀,麥克魯漢是分門別類的來述說,但以網際際路所創造出來的空間與時間,已經不能以麥克魯漢的冷熱媒體來思維,而應該是一種複合性的媒體,所以這樣的說法無法來探折目前的數位媒體,然而,面對數位化的時代,麥克魯漢所提到的整體、超然的態度來覺知仍值得吾人謹記於心,以「洞見」的思維
來面對媒體的時代。

匿名 提到...

麥克魯漢"認識媒體"一書發表於1960年代~其言論卻直接證實當今媒介影響人類生活的現況,是為認識傳播管道的重要參考文獻。

但個人認為,媒體控制人類並非近代才產生的事。Mass communications,人云亦云,謠言為何要止於智者?是因為在過去口語傳播的年代~ 人們已深受口語傳播的影響~ 過去人類的口說便能有影響大眾的能力,麥克魯漢似乎沒有注意到這點。

另外,麥克魯漢一開始便提出"媒體即是訊息"的概念,但媒體傳達訊息與受眾承接的效果還是必須以社會背景為主要的討論對象。1938年美國某廣播公司播出《火星人入侵記》,雖強調事件為假,卻引起約一百萬名的聽眾恐慌。但時至今日,是否會有同級影響?媒體即是訊息的論點似乎也必須再進一步討論。

匿名 提到...

各位大大:
不知為何小妹之前po文沒有成功, 尚請各位大大見諒. 謹在此補上之前所做的整理及相關文章供各位參考, 並請各位多多指教.


我看麥克魯漢,《認識媒體-人的延伸》

我覺得麥克魯漢可說是媒體界的先知, 因為他在1960’s即看出了二十一世紀網路的發展, 謹節錄p.15, 16 勒凡所述.
「麥克魯漢看出了電子媒體的無重狀態與自我指渉的性格, 以及企業集團識別標誌或名人姓名辨識級數開始取得首要地位; 麥氏形容出一個世界, 在其中, 眾人的生活多半是活在由形象規範主控, 並受到中介影響的圈封(enclosed)空間之內.」

而麥克魯漢在《認識媒體-人的延伸》中傳達了六個主要概念, 謹列出摘要如下:
一、媒體即訊息
p.37「媒體本身, 塑造並控制了人事關聨與人類行動的規模與形式.」
p.401「大眾媒體是一種標示, 並不在標示聽觀眾的多寡, 卻是每個人都同時渉入它們的這件事實.」「在自動化的世界裡, 消費者變成生產者, 正如馬賽克電報式新聞的讀者也製作他自己的新聞, 或是根本就是他自己的新聞.」
p.352「雖然媒體即訊息, 管制的對象卻超過設計製作者本身. 種種拘束限制總是針對『內容』, 內容其實是另一個媒體.」

二、媒體冷熱論
p.54「熱媒體如廣播, 電影, 與冷媒體如電話, 電視之間, 有一項基本區別. 熱媒體係以『高解析度』延伸某一個單一感官. 高解析度則係指被資料數據全然充滿的狀態. 比方就視覺而言, 照片即屬『高解析度』, 漫畫則屬『低解析度』, 因為後者提供的視覺資訊很少.」「因此熱媒體的參與性低, 冷媒體受訊者的參與性或補全度高.」
p.55「熱形式具有排他性, 冷形式具有包納含括性.」
p.59「我們卻在冷調與原姓中遇見前衛, 因為其中應許著深度的渉入與整體的表達.」

三、媒體是人體的延伸
p.76「這種單功能的放大現象, 只有靠麻痺或堵塞其他知覺, 才能為神經系統所忍受.」
p.78「端看哪個感官或機能受到科技性地延伸或『自動切除』, 很容易就可以預測到其他感官之中會出現『封合』(closure)或求取平衡.」
p. 239 「複雜的媒體網路, 而不是商品化世界的照片, 在運動世界中比較容易觀察. 即以一事為例: 新聞攝影鏡頭便替美式足球的規則做出極端改變.」

四、資訊年代
p.176, 177「資訊移動加速, 錢的迻譯力也加速, 不可避免的結果便是: 若有人能比別人領先幾小時甚或幾年看出其中的轉型變化, 此人便有因此致富的機會.」
p. 246「待得自動化站穩腳跟, 很明顯地, 資訊反成為決定性的重要商品, 實體產品反成資訊移動的附件.」

五、地球村
p.128「我們中心邊陲(center-margin)結構的專工化, 支離化文明, 突然之間在經歷重組, 內部所有大小機械元件都在同時重新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這是地球村的新世界. 這個村落, 正如孟福在《歷史上的城市》解釋, 己使所有人類功能達於一個社會性與建制性的延伸.」

六、內爆的概念
p. 34「這是焦慮的年代, 因為不管持任何『觀點』, 電的內爆迫使人投入, 參與. 觀點再神聖高貴, 其性格都屬於片面, 專限(specialized), 在電時代派不上任何用場. 同樣的顛覆也己在資訊層發生, 『包納含括的』(inclusive)形像取代了區區片面觀點.」
p.224「可惜孟福竟選用『內爆』一詞為來形容都市專工型的外爆. 『內爆』屬於電子時代, 正如它也屬於史前文化. 所有原始社會都屬於內爆型, 如口說之言亦是.」「同樣的內爆式馬賽克原則, 也是所有電資訊移動之最具典型的特色.」
p.402「能源, 生產, 如今都傾向與資訊, 學習整合. 行銷與消費往往與資訊的學習, 教化, 吸收結為一體. 這些都屬於電內爆的一部份, 如今正隨著或繼著幾世紀的外爆與愈增的資訊而來. 電子時代實在就是照明啟發的時代.」

關於內爆的概念,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認為過多的「擬像」(simulation),使意義內爆(implosion). 即訊息過多, 造成過度真實, 這除了引起意義的內爆之外, 在訊息傳遞的過程中失真, 造成非事實, 則意義也爆掉了, 例如三人市虎的口語傳播。

而學者戴阿寶認為, 麥克盧漢的內爆implosion 旨在說明,機械時代與電力時代的交替導致了自然、社會和人三者之間關係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 他認為內爆是指與“身體的延伸”相對立的“意識的延伸”,前者是機械時代的特徵,後者是電力時代的特徵. 而相對於人的心理來說,內爆使得地理上的距離變近,甚至消失,使得人具有擁抱地球的能力,並使地球變成“地球村”. 其次,內爆導致模擬時代的到來,因為電力時代媒介的強大製造和傳播功能, 使得社會被媒介資訊所籠罩,這表明真實已經成為過去,真實的模擬開始統治人們的意識,成為人們認識事物所依賴的基礎. 所以麥克盧漢的內爆是對生產力發展後果的一種分析,是對文明進步的一種批判。

最後列出幾篇關於《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及麥克魯漢的網路文章供各位大大參閱, 並祝時祺.

1. 黃國庭, 顧佳欣, 李郁莉,〈「萬一他說對了怎麼辦? – 對麥克魯漢密碼的新時代探索」Web 2.0, 麥克魯漢知多少〉, 《新聞學研究》, 第92期, 頁173-181. http://www.jour.nccu.edu.tw/mcr/
2. 李信漢&杜綺文,〈Web 2.0, 麥克魯漢知多少〉, 《新聞學研究》, 第92期, 頁183-192. http://www.jour.nccu.edu.tw/mcr/
3. 施伯燁,〈媒體即使用者, 使用者即訊息〉, 《新聞學研究》, 第92期, 頁193-202. http://www.jour.nccu.edu.tw/mcr/
4. 陳應強, 陳淑萍, 蔡坤哲,〈媒介與訊息傳遞 - 麥克魯漢理論介紹〉, 南華社會所.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9/29-24.htm
5. 沈昱全,〈數位麥克魯漢導讀〉, 南華社會所.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1/31-6.htm
6. 黃厚銘,〈《數位麥克魯漢》書評〉,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1/11-18.htm